11、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摘抄表(杨玲益)
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摘抄表
姓名:杨玲益 日期:2022/1
材料来源 | 网络 | ||
文章名称 | 幼儿园主题背景下传统节日环境创设思路建构 | 作 者 | 陈琳琳 |
摘 抄 内 容 | 传统节日,作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就要利用好每一次的节日元素,创设良好的节日文化环境,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精髓,更要全方位地联合社会、家庭,共同建构起三维立体的模式,让幼儿真正吸收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关注幼儿心灵的成长,让其感受到爱社会、爱家庭、爱幼儿园、爱同伴、爱自己的意义所在,使其内外兼修,得以完善发展。 这里所说的环境创设,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据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并创设幼儿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活动情境,把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促进幼儿身心主动发展的过程。而怎样让环境创设在幼儿园主题背景下节日活动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下几点思考。 一、传统节日活动中环境创设的实效性 皮亚杰曾经指出:“幼儿思维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还要借助于具体事物的支持。”所以,幼儿的情感培养也要从与他们的直接生活经验有关的具体环境出发。而每一个节日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和孩子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生生相连,正是节日环境的特殊性使主题背景下的节日体验教育活动具备了区别于其他教育途径所特有的教育价值,我们知道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日子、特殊的教育含义和背景,因此根据主题活动为幼儿选择合适的节日体验活动和相适宜的环境创设也尤为重要,所以当教育者根据计划实施节日体验活动时必须关注环境创设的时效性。 根据节日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环境创设时间各有不同,有的可以提前一周或半个月就进行更新,有的只需提前一到两天才更新,有的环境创设可以延续一个主题,有的在节日过后就可以更换掉了。 例如:幼儿园开展“踏青节”活动,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春天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游玩,让幼儿在游玩中丰富经验,培养快乐情绪,进而热爱大自然。并进一步挖掘“踏青”这一教育资源,抓住教育契机,将踏青活动作为一个连续性的活动来开展,就能使幼儿快乐的春游既有特色又有意义。以踏青节活动为契机,开展园内写生活动能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观察春天的变化,提升艺术表现能力。活动前期可以利用PPT或者图片让幼儿了解踏青节的由来和习俗,并完成“踏青带些啥”调查表进行主题墙的布置以进行活动的预热,活动开展时让幼儿园绘画春天或者踏青时候的美术作品,活动后可以布置成画展或者张贴在主题墙上。 二、传统节日活动中环境创设的教育性 在根据传统节日活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要考虑它的教育性,应使环境创设的目标与幼儿园节日体验活动教育目标相一致。同时,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相适宜,因而环境创设的过程也是体现幼儿与教师合作的过程。教育者必须意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古到今,有许多典型的节日故事、民间工艺、节日美食、传统游戏、传统礼仪等,都是值得孩子们从小加以感受与吸收的,原滋原味的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精神与素养的一种全面体现,通过动态化、立体化的创设,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的主题建构式课程中来,不仅让幼儿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内容,更是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甚至是创新。 三、传统节日活动中环境创设幼儿参与性 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布置中可以促使幼儿学习特定的知识,能发展特定的技能,同时培养社会性和个性,从而使环境体现他们的意愿、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成功。并在与同伴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学会相处,也认识了自己的价值,发展了他们的社会性技巧。传统节日文化,对于幼儿而言,是需要不断感知和交流的,只有与其产生情感上的碰撞与呼应,才能让幼儿自主地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所在。 教室内教师可大胆创新,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结合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并随着季节的变化,节日的到来创设与教育相吻合的节日体验环境。以往,幼儿园环境创设常常较多地由教师包办,即使有幼儿参与,也仅限于将幼儿的作品拿来作为环境的点缀;现在教师将幼儿参与节日体验环境创设融入课程,以便对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观察者、倾听者、合作者、决策者,幼儿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了计划者、参与者,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意识到了自己是环境的主人,人人出谋划策,人人都来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使幼儿的参与性落到实处。 | ||
心 得 |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我国古代对此就有精辟的论述。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强调环境对人的感染作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潜力行为就是适应能力,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说环境对幼儿的发展作用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的中秋佳节,每年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被叫做月夕或八月节。中秋节来临之际,我们根据节日特色,制作了相应的区角游戏:如益智区,月饼对对碰,用彩色手工纸做出月饼的造型,在月饼的另一面贴上数量卡片,可以两名幼儿同时进行翻月饼,看谁先翻到相同数量的月饼,训练幼儿的记忆能力及数数能力,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在幼儿熟练之后,可以让幼儿进行比大小的游戏,谁翻出来的月饼数量大就可以吃掉对方的一个月饼,看看谁吃掉的月饼最多,大班幼儿喜欢竞赛类的游戏,也是投其所好,在兴趣爱好下学习更多的知识。如美工区,我们利用超轻黏土的可塑性,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观察月饼的形态特征等,让幼儿创造多种精美的月饼,发展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为提供了纸盘、彩纸,让幼儿通过对大小盘子的组装,制作可爱的月兔,激发幼儿过节的兴趣。在语言区,我们也投放了关于中秋节的习俗及美食的照片,让幼儿在看看说说的过程中,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另外还制作了月亮的变化,引导幼儿观察月亮变化图,初步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感兴趣。 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是一个登高望远、品糕赏菊的日子,是属于老人的节日。在本次重阳节来临之际,我们通过增添区域材料,让幼儿们在玩玩说说的情况下激发幼儿对爷爷奶奶的情感。在语言区投放了爷爷奶奶的物品,让幼儿说说哪些物品是爷爷用到的,哪些是奶奶用到的,幼儿也在说说的过程中,延伸到自己的爷爷奶奶喜欢的物品、食物或喜欢做的事情,并且尝试用英语说一说,引起幼儿的回忆,体会爷爷奶奶的辛苦,感受爷爷奶奶的爱。在美工区,我们让幼儿回忆自己爷爷奶奶的模样,利用橡皮泥捏出具体形态,有的小朋友还自主尝试了做立体的人形,通过这样的泥工活动,仔细回想起爷爷奶奶的模样,发现他们脸上的皱纹,培养幼儿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再过一阵子,也将到来。我们可以在语言区里准备一些传统民族食品、民族饰物的图片等,供幼儿了解并讲述节日的特点;十二生肖的图片也可摆放一些,让幼儿讲述他们的顺序并排列出来。在美工区里,可以提供些手工纸,让幼儿自主折一折,剪窗花,剪出不同造型的窗花,体验传统文化的特色。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基于民俗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民俗文化为载体,以幼儿发展为目的,巧妙利用幼儿园的各种物质条件与活动形式,创设以民俗戏曲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工艺文化和民俗饮食文化等为内容的环境,增进幼儿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摘抄表
姓名:杨玲益 日期: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