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摘抄表(张静)

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摘抄表

姓名:张静                                                日期:2021.9

材料来源

http://www.jsxqjy.com/art/2019/12/10/art_15312_224144.html

文章名称

网络中国节重新发现传统节日的魅力

 

曹长红

在今天,提及传统节日,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亲友团聚?放假?旅游?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不一样,但以上几个方面或许几乎包含了当下绝大多数国人过传统节日的全部方式。是的,在一个消费主义时代,节日变成消费的狂欢,并不奇怪。然而,过节的方式固然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但其背后的文化继承和弘扬,却不应该被冷落和遗忘。
  在这一背景下,由国家网信办指导,光明网与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联合开展网络中国之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推出,可谓是互联网+传统文化的一个生动实践,既让人们可以更近距离、更便捷的触摸与领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核,也是对传统过节方式的一次现代化改造和丰富。
  网络中国主题活动以传统节日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网络文化产品,吸引网友广泛参与。比如此前网络中国主题活动中,既包含端午节起源、风俗、文化、诗词欣赏以及漫画、图解。除对端午节知识的介绍外,专题内推书说端视频节目,同时约请国学大师、专家学者与大家共聊端午话题。而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网络中秋节将推网络秋,它是一场融入了古琴弹唱、文学讲述和汉服艺术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网络再现,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网络传播,并微秋的分段视频形式呈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
  借互联网的崭新优势来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个意义上,网络中国节首先是一次传统节日与互联网的创新。传统文化固然厚重,酒香还怕巷子,在今天若还只是以静态的眼光和方式来看待与传承传统文化,显然已经行不通。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农耕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大多数传统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已越来越大。在传播和推广上,关键要通过合理的载体来拉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如此才能让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不至于失去时代感和亲近感,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发充盈。

互联网所代表的虽然是新潮、快节奏,但并非与传统文化不能兼容。必须承认,在今天的互联网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的帮助,比如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模式就是值得探究的路径。将古典与现代巧妙结合,将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植入开放的互联网基因,便成功实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现代转化。由此,传统文化对于一般民众而言,不再是一个陈旧的概念,而是鲜活而近距离的文艺体验。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深入人心,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插上互联网翅膀,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如去年中秋佳节之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组织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网上活动;此外,近年来我国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也得到整体推进,如今8月,《菩提清音》全国首家中华优秀经典有声传播工程正式启动,计划制作十部中华优秀经典网络有声读物。而网络中国节,将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对传统节日的新展示和呈现,并将日益深入人心。
  互联网社会的到来已经不可逆转,传统文化若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春风,将厚重的文化传承植入互联网的平台和渠道优势,定能焕发新的生机。而前不久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提出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在繁荣网络文艺的大背景下,传统文艺其实也可以在其中找寻更多时代元
  一边是对传统节日与文化的传承,一边是享受着互联网时代的便利,将这两者进有机的结,从小的方面说,传统节日也因此变得更具文化感和厚重感;大的方面看,亦将对如何保存和创造性的继承传统文化带来更多的可能与启发。网络中国节,就此迈出了示范性的一步,必将让传统节日展现出新的时代魅力。










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摘抄表

姓名:张静                                                日期:2021.9

材料来源

http://www.jsxqjy.com/art/2019/12/10/art_15312_224144.html

文章名称

网络聚力

激活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文章名称

曹长红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端午临近,在随手可掬的阳光下,大街小巷飘满了粽子的清香。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无不闪耀着两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进入数字时代,人们过端午节的方式更加多元,也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别样魅力和新时代的活力。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承载着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更蕴藏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互联网作为一种高效的现代传播手段,已经成为传统节日的最佳传播平台,赋予传统节日千姿百态的传播方式,助力传统文化价值和魅力的彰显:从过去的口口相传到今日送祝福VRARH5等融媒体技术对传统节日的新阐释,网络不断更新着传统节日的文化表达。
飘香四溢的粽子可以说是端午节的标配,在商超卖场、面包饼房、菜市场中,到处飘满浓浓味道。近几年风生水起的网络直播,给端午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讲述粽子匠人故事的纪录短片制作精良,早已在各电商平台以及自媒体铺开。某平台独家定制的老北京传统品牌端午粽礼盒,直1小时销售环比增340倍,显示出网络的强大带货能力。
龙舟竞渡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广东珠江三角洲水乡已有不龙船举行起龙仪式,拉开了端午文化之旅的序幕2021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将619日举行,届时,全国各地的爱好者都能在现场或网络直播平台观看精彩的龙舟竞渡。在端午节当天,上海多个景区将推出裹粽子比赛、传统戏曲表演、中小学生中国画作品展粽英短片首播仪式、端午线上直播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

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更像一个文化纽带,连接着辽阔土地上的人们,激活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唤起不同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朋友圈里晒出的不同风味的粽子、艾馍馍、打糕等端午美食,网络直播中各地赛龙舟的激烈场面,线上线下传统戏曲表演和诗词歌赋的经典传颂为青年人带去传统文化的音韵之美。线上线下联动赋能,端午节凝聚了更多热烈祥和的节日氛围;在多媒体技术的赋能下,网民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永续流淌。正如清华大学文创院执行院长胡钰所说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当代中国,人们依然可以从中国节日里找到疏解情绪的方子,找到身份认同的引子,找到联络世界的路子
随着网络的兴起,传统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渐渐拉近了节日与现代人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距离。当然,互联网和传统节日之间还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如何将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植入开放的互联网基因,以现代科技激活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增加传统文化在现代人心中的亲近感和时代感?或许解开了这道谜题,传统文化会更加可亲、可触、可感,才能焕发新时代的魅力。


2022年6月1日 13:12
收藏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学习资料    6、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摘抄表(张静)

提示

成功加入收藏夹!
收藏夹内共有 0 篇文章, 0 个产品

提示

你已收藏了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