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谈幼儿园美工区的开展
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谈幼儿园美工区的开展
昆山市一中心幼儿园 顾雯静
【摘要】以陶行知创造教育与“六大解放”思想为宗旨,关注美工区活动材料的投放,通过观察研究后发现存在以下四个问题:美工区材料投放凭借教师主观意志;材料种类单调,创造性和新颖性较少;美工区中幼儿作品的呈现较少;对美工区作品没有处理手段,可持续性较差。基于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念,应在幼儿园美工区中适当改变材料投放方式与种类,将多元化的创新理念运用其中,从而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感官体验,提高其审美能力及操作能力。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美工区;材料投放
一、解读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中提到: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启迪儿童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儿童创造。但在当时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的局限,儿童的创造力被层层禁锢,于是陶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1]。即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更丰富的知识;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
这“六大解放”思想是相互支持、相互衔接的整体,缺一不可。要确切解读并运用“六大思想”,才能真正地将创造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和提升。
二、创造思想与美工区的联系
幼儿园内每个教室都合理创设了美工区。在活动区中,教师提供了各类绘画用品及手工材料,引导并帮助幼儿操作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创想。
《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2] 美工区活动既是区域活动,又是美术活动的延伸,充分体现了幼儿在艺术领域的自主性。相比在活动环境中跟着做、跟着学,幼儿更喜欢脱离教师的多种要求,在玩中学、玩中练。在美工区活动中,幼儿拥有自我支配的权利。他们可以选择已有的材料,根据自己的创想进行游戏和操作。这样的区域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幼儿的自我尝试往往比教师的直观教学更有益,对幼儿手眼协调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三、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问题的提出:如何将创造教育思想渗透在美工区中?相比其他活动区而言,为什么幼儿对美工区的兴趣越来越小?教师在美工区投放材料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发现,在区域活动中选择建构区、益智区、生活区的幼儿往往多于美工区,在美工区的幼儿活动时间较短。而幼儿教师对于美工区材料投放制作的时间也往往少于其他区域,对美工区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幼儿能更好地在艺术领域得到发展和培养其创造性,提出了这一论题,通过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检索法进行调查,对投放有新意的材料提出些许意见与改善的策略。
美工区材料投放不只是幼儿教师的一大难题,它关系着幼儿对艺术的兴趣与动作的发展,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本课题通过对本园的美工区材料投放现状进行调查,找出材料投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结合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指导策略,力求为幼儿营造更有利于其发展的美工区环境,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并且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可以为幼儿教师解决一些材料投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而且借此让幼教工作者注重幼儿在美工区的活动和对艺术的兴趣。让幼儿园美工区“动”起来,让幼儿的思维也“动”起来。
四、美工区材料投放的现状分析
经过初步的观察与访谈,以及对上述现状的分析与总结,笔者发现目前美工区材料投放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成为美工区材料投放的决策者
美工区材料的投放往往是根据教师的主观意愿进行,并没有考虑到班级幼儿的整体发展现状。要寻求和搜集幼儿的意见及想法,让幼儿成为美工区材料投放的决策者,而非教师。美工区选择的材料以简单,易于幼儿操作为主。例如在活动《美丽的花布》中,请幼儿从饮料瓶盖、条形积木、报纸中任意选择一样进行印章画,活动后再把这三种印章放入美工区中,让幼儿可以尝试不同的印章进行操作,完成作品。但由于担心幼儿会不会打翻颜料、把印章印到墙上等种种问题,在教学中往往忽略这类延伸环节。长此以往,幼儿的学习兴趣便会慢慢消失,对幼儿的创造性和能力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二)材料种类单调,创造性与新颖性较少
在幼儿园美工区中,教师通常会投放彩纸、蜡笔、颜料等常规性的材料。并不是不提倡这样的常规材料,而是应当继续完善和补充其他幼儿感兴趣的操作材料。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愿意动手、动脑,才能创造出更新颖独特的作品。虽然有些美工区也会设置一些游戏情境,比如:为动物穿上彩色的衣服,请幼儿撕纸条进行粘贴这类比较有新意的材料,但添加次数和更换种类不多。幼儿操作几次之后不再增添新的材料,重复操作的结果,即使是再有趣的游戏也会变得无趣了。长此以往,幼儿的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对美工活动的兴趣自然减少。
(三)美工区中缺乏欣赏性材料
艺术活动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或新颖的美术形式能加强幼儿对美的感受,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而美工区中一般投入绘画、纸工、泥工材料,练习幼儿手的动作,鲜少重视幼儿在欣赏方面的提高,多数活动区都存在缺少欣赏性作品的现象。要知道,幼儿对美的感知通常来源于好的作品,若是缺乏了美的范例,他们又怎会表现美?
(四)对美工区作品没有处理手段,可持续性较差
在区域活动结束后,对幼儿在活动中完成的作品随意收纳,没有很好地评价和回收利用。例如幼儿涂过色的衣服、水果图片,教师把幼儿的作品收到柜子里再换新的图片涂色,这样幼儿便无法欣赏到其他同伴的作品,既没有了挑战的积极性,也没有了创造的动力。随意陈列美工区作品,对美工区作品远没有对美术活动作品重视。
五、思考与建议
(一)教师方面
1.结合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进行学习,了解美工区对于幼儿发展的重大意义。教师应该意识到美工区的重要性,它不应该只是活动室内的一个角落,更是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摇篮。教师要合理利用好美工区,结合幼儿喜欢游戏的天性,力求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操作能力获得提升。
2.为美工区增添更多有创意、有趣味的材料,并且合理运用好每一种材料。进行材料的运用时也可以结合一些游戏情境,例如可以提供各种皱纹纸和塑料瓶,让幼儿搓、团皱纹纸制作成五彩的糖果;可以提供贴有羊头的卷筒纸、毛线,让幼儿绕毛线做小羊;也可以让幼儿将撕下来的纸片,在桌上随意摆放成他们想象中的任何事物。
3.在美工区陈列一些名师的代表作品,还可以向幼儿展示一些其他同伴成功的美术作品。教师不能限制幼儿的创造思路,要鼓励幼儿在纸上随心所欲地涂鸦,获得颜色搭配的不同灵感。还可以向幼儿展示一些平时鲜少运用到的艺术形式,例如沙画、吹墨等,从而拓展幼儿的艺术视野,吸引幼儿的眼球。这些都有利于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创造力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
4.对美工区作品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提高材料的可持续性。例如可以将皱纹纸做成的小圆糖提供给超市;提供条形彩纸,把幼儿做成的彩链装饰教室。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陈列在教室内,变成班级环境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内心必然会欣喜不已,在今后的美工活动中也一定会更加积极投入。
(二)幼儿园方面
1.共同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知道其重要性,结合各班情况将这一思想渗透在美工区等区域中。
2.提升对美工区的教育观念,开展一些有关美术教育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集体探索中互相借鉴互相获得灵感。对包括美工区的各区域提出具体的要求,给予教师有效的指导与建议。也可以通过参观活动,让各班之间认识到本班美工区的不足,借鉴有用的材料,丰富单一的材料,互提建议。
3.请一些美术教育方面的专家来园开展讲座,提高教师对美术教育的理解,提高美工教育的能力。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与探索中把美术教育融入教育活动和美工区活动中去,增强活动的教育性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微林.讲话记录.战时教育.1945,5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9
[3]胡文英.美工区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11期
[4]褚玲娟.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科普童话:新课堂,2014(1)
[5]陈云.幼儿园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3(2)